News Detail

有声书| 《澳洲梦》第一章 走向澳大利亚:改变我后半生命运的一天

blog-1
“连我自己也没有想到,改变我后半生命运的竟然是个偶然事件。”

第一章:走向澳大利亚(上)点击蓝字跳转至音频


栏目导读:

1987年,他怀揣1000澳币和梦想,只身闯荡澳大利亚,并创办了澳大利亚澳中集团。在过去32年的发展壮大中,金凯平先生和他的澳中集团经历了玉汝于成而又波澜壮阔的创业开拓历程,也收获了光辉灿烂并且蒸蒸日上的累累硕果。


2005年,金凯平先生的自传《澳洲梦——一个留学生的现代淘金故事》出版。甘做“澳中民间沟通桥梁”的留学生金凯平,前十几年是努力地将中国推荐给澳洲;后十几年则是将澳洲介绍给中国。


本着热爱生活、喜欢生活、研究生活的心态,他将自己的想法融入故事当中,将澳洲最美丽的最自然的元素用故事这种最纯粹的方式向国人展现。今天,他希望把《澳洲梦》这本书以音频的形式再次奉献给大家,让更多希望了解澳洲的朋友能够在这本书中有所收获。

 

朋友们,您现在收听的是金凯平先生撰写的《澳洲梦》。



澳洲梦



第一章  走向澳大利亚 (上)


连我自己也没有想到,改变我后半生命运的竟然是一个偶然事件。



那天,应该说是19877月初的一个星期一,我正坐在《中小企业报》总编办公室审查头版内容。我那时是上海市长江中小企业经济技术公司(所属于上海市科委)总经理、上海市中小企业研究会会长——挂靠在上海科协下面。我们中小企业研究会办了一份报纸,叫做《中小企业报》,我是总编。这份报纸的社长是当时的上海科协副主席刘吉(后来上调北京,出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一职)。那期报纸上有刘吉一篇谈中小企业发展的文章,非常重要,我必须亲自校一遍才放心。



我正看着,隔壁办公室的小张推门进来,说要借复印机用一下。

小张是我的棋友,我们常在一块儿下围棋。我没问他复印什么,便替他打开复印机让他自己印,然后又回到办公桌前埋头看刘吉的文章。


我刚坐下来,小张就喊我:复印机夹纸了!



我放下手中的报纸小样,过去帮小张的忙。我把复印机打开,拉出那张捣蛋的纸。


改变我后半生命运的事件就这样发生了——


我顺便瞄了一眼那张只印了一半的纸,发现是一份英文表格。我那时正在学英语,常去我家附近人民公园内的“英语角”练口语——我的意思是说,我那时对英语非常敏感,于是便拿起来看。



小张一看瞒不住了,只好告诉我,那是一份英语学校的入学申请表,学校在澳大利亚的墨尔本,叫什么“澳大利亚国际英语学院”。小张跟我说这些时有些不好意思,上班时间做私事总不大光彩,何况又是出国这种本该是秘密进行的大事。那时,上海正悄悄涌着出国大潮,有去美国的,也有去日本的,还有去澳大利亚的;不过,不管去哪里都要悄悄地办——这种事不能声张,遭人嫉妒不说,还得给自己留条后路,万一没走成怎么办?

 

图片资料:1982年11月17日,金凯平先生(右)在上海静安公园英语角



栏目信息:

《澳洲梦》 作者:金凯平

澳中集团董事局主席

全球财富精英俱乐部会长

曾任澳大利亚维州政府民族企业顾问12年

澳大利亚华人财富基金会会长

著有四本畅销书:《澳洲梦》、《中国人在澳洲做地主》、《中国贸易指南》(英文)和《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谈判》(英文)。


朗读者:卓兰



邀您关注金凯平先生最新动态 :





那天,我帮小张修好了复印机后,复印了两份表格——我给自己留了一份。

我也想出国,只是一直没有想好去哪个国家。当时办出国的,无非两种心态:一种是去镀金,混顶洋博士帽回来;一种是去打工,都听说国外的钱好赚,哪怕是洗碗也能赚几大件(当时所谓的大件无非是电视、冰箱、录像机、洗衣机什么的)回来。我和他们不同,我不想去镀金,更不想去打工,我要走第三条路。可这第三条路到底是什么,说句老实话,我当时也不是很清楚。我只有一种朦胧的感觉,中国改革开放了,向国外打开门户了,这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我要及时抓住这个机会,干一番大事。不过有一点是非常明确的,对于我来说,这个机会应该是在国外。


我只是还没有想好,到底应该去哪个国家?


很多镀金的去了美国,很多打工的去了日本。去镀金的,已经慢慢适应了海外的读书生活;去打工的,已经有美元寄回家了。


而我,还是没有想好,到底该去哪个国家?


望着那份复印的来自澳大利亚的入学申请表格,我开始勾画澳大利亚的图形——一个远在地球南端的大岛,到处都是用两只后腿跳跃的袋鼠……那里的一年四季和中国刚好是反过来的,就是说,现在应该是冬天……七月份的冬天应该是怎样的呢?……有意思……还有什么呢?对了,“澳毛”,那里盛产羊毛……还有“澳抗”……“澳抗”是什么来着?好象是个医学名词……对了,好象是和肝病有关的……怎么想起这个来了……对了,怎么把悉尼歌剧院给忘了呢?多美的建筑啊,象贝壳,又象白帆……都说悉尼歌剧院是人类建筑史上的七大奇迹之一……可是学校是在墨尔本……我对墨尔本一无所知……我只是在地图上见过这个名字……


我要选择的不仅是一个国家,还要具体选择一个城市。

当然,最重要的是,我要去做什么?以及,我的长处是什么?

那天晚上,我第一次失眠。


七月的上海很热,即使是午夜时分。家里所有的门窗都是开着的,可以清楚地听到父亲细微的酣声,以及小侄儿在睡梦里咬牙的声音。马路上很静,很久才会有一辆车子驶过。那时的上海还没有现代化起来,人都在往南面跑,往海外跑。精明的上海人在自己的家乡无法施展才华,又不甘心落后,就只好往外跑。


我的身边放着几份我主编的《中小企业报》和《合作咨询报》。

完全是下意识地,我又拿起一份《中小企业报》来读。我读到我自己写的一篇文章,那是我去江苏考察时写的一篇报导,我在文章里高度评价江苏中小企业的经济能力,并预言中小企业会在中国经济中占有越来越大的份额,最后呼吁各级政府重视中小企业……


那时的中小企业实际上是集体企业和个体企业的代名词。

那时的个体(也就是私人)企业还没有今天这样的规模,甚至是被人看不起的。可我却从中看到希望。这就是我为什么选择了中小企业作为发展方向。与此同时,我也非常看重中小城市的发展潜力。这是我的一贯思路,大城市和大企业大都精英云集,不仅竞争很强,而且难有发展空间。


突然,我的心底豁然开朗了。对了,就去澳大利亚!就去墨尔本!

这应该是我的中小企业策略及中小城市策略的延伸。道理是一样的,一般认为想发展就应该去美国,因为那里的机会多;可是很少有人想到去美国的精英也多,竞争也激烈,所以美国的发展空间是非常有限的。还有一条,美国的老华侨们在那里苦苦经营了那么多年,根基很深,象我这样的新华人是很难挤进去的。


我就这样填了那份复印的入学申请表,连同所要求的学费一起寄往澳大利亚。

对了,那个小张。他突然变卦了,他想结婚,不想出国了。我没多问他为什么,也许是单位领导不同意吧?当然也有可能是经济问题。办一次出国总是要上万块钱的,很多人都要向亲朋好友借好多钱才能凑够这个数。想想这事也有意思,要不是小张,也许我还在犹豫呢。现在,我决心已定,可他却又不去了。冥冥中,小张那天在我办公室里的出现,好象专程为了给我送那份入学登记表一样!



在等待澳大利亚审批我的入学申请时,我对去澳大利亚如何发展做了周密的筹划。这是我的习惯,也许是围棋下多了,经常想着布局,我做一切事情都希望有个计划,出国这样的大事更是要认真计划。

我的计划分三部分:

一、生活准备;

二、知识准备;

三、工作准备。



所谓的生活准备并不是带多少包方便面或者是带不带电饭锅一类的琐事,而是到了澳大利亚后的生活安排,重要的是联系住的地方和接机的人。我在那里无亲无故,我可不想下了飞机后无头苍蝇似的乱冲乱撞。



知识的准备当然首先是英语。我本来就常去人民公园内的英语角,现在去得更勤了。要去澳大利亚发展英语必须得先过关,特别是口语。虽然我曾接受过三年的专业英语培训,有一些英语基础,但去国外还是不够的。对于我来讲,这个知识准备还要包括经济和贸易。要去澳大利亚发展,我首先想到的就是澳中贸易。我在这方面并不擅长,我得补一点营养。于是,从那一天起,我开始每天去书店。很快,我便买了一堆书,有英语口语练习及英语写作基础,还有西方礼节常识、澳洲经济结构分析,甚至还买了澳大利亚风土人情介绍的小册子;当然,还有大量的经济学书籍及贸易指南一类的书籍。那时的书店藏书并不丰富,经济类书籍更是有限,我几乎是见一本买一本。



真的是老天助我,我竟然在英语角认识一个叫做Peter的澳大利亚人!

在人民公园的英语角,大约有一大半是中国人,他们都是去练英语的,也有是去探听出国信息的;还有一小半是外国人。外国人去英语角可不是去陪你练英语的,人家自然也有人家的目的,比如说,有的是去练中文的,你见了他直想着要说英语,可他却偏要和你讲半生不熟的中文;还有的是去了解中国的情况。那时中国能讲英文的实在太少了,英语角也无形中成了他们的信息中心。

Peter去英语角干什么?他是误闯进去的!他是个摄影爱好者,戴一顶太阳帽,穿一件有很多口袋的上衣,胸前挎着一个装着长镜头的照相机,专挑人多的地方钻。他就这么进了静安公园,又来到英语角。

他一进来就被我发现了——他胸口贴着一面澳大利亚国旗!

说来也怪,我当时的感觉就象见到家乡人一样亲切!我急切切地走过去和他打招呼。



他对我能认出他是澳大利亚人而感到兴奋,还有些不解。我指了指他胸前的国旗,他笑了,并立刻把我当成同类。


我陪了Peter三天,一天在上海,两天去了乡下。是我建议他去乡下看看的,我觉得不去乡下就不能真正了解中国。我带他来到上海郊区农村,我们一起干农家活,吃农家饭,睡农家床,很快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在我的帮助下,Peter不仅了解了中国的城市,也了解了中国的农村。他照了很多的照片,还说要带回澳大利亚搞一个中国摄影展。我的收获则是:提高了英语,了解了澳大利亚,也交了一个澳大利亚朋友。


分手的时候,我告诉他,我可能会在近期去澳大利亚读书。


Peter 听了很高兴,并给我留下他在澳大利亚的电话和地址——他竟然就住在我报名读书的墨尔本!他一再嘱咐我,早点把我去墨尔本的航班和时间告诉他,他会去机场迎接我!


我突然觉得,我的运气来了。


我报读的是三个月的英语课程,和半年的英语课程或者是一年的英语课程相比,优点是很明显的——便宜;但缺点也是很明显的——我只能拿到三个月的签证。就是说,我只有三个月的时间。我必须在三个月内完成我在澳大利亚身份的转变——从名义上的英语学生变成一个可以真正实现我的远大抱负的澳中贸易使者。


三个月的时间似乎少了点,可是我没有别的选择。


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我必须马上行动。


那么,我到底应该做些什么呢?从方向上看,很简单,我要让澳大利亚方面认定我是一个中国贸易专家,或者是中国经济专家。可是具体来说,我还不知道该做些什么。


我拿出笔,一边想一边写。


首先,我要做一份精彩的个人简历,重点介绍我在中小企业研究方面的能力。

其次,是多搞几封经济学专家、学者以及有关研究机构的推荐信。

显然还不够。还缺些什么?


我必须要让澳方相信,我和其它浩浩荡荡涌进澳大利亚的中国留学生是不一样的。这样我就必须拿出独特的东西来。个人简历和专家推荐信是谁都可以搞到的,并不独特。最好是别人没有的,甚至是想都不曾想过的。

是什么呢?


突然,一个大胆的念头涌了出来——在澳大利亚的经济类报刊上发表几篇文章!


我相信,是《中小企业报》的经历给了我这样的启发。

尽管如此,当我冒出这个想法时,还是连我自己都给吓了一跳。

就我,行吗?第一,我不是专家,也不是学者;第二,我从不曾用英文写过东西。

但是,这可能是我唯一出奇制胜的法宝了。

再说了,到底真的行不行,要试了才知道。


我试着写了几篇文章,都是谈中国经济和中国贸易的,当然,是用英文写的。


在寄出去之前,我请我的英语老师改了改。


然后,我就去图书馆查到澳大利亚的几家经济类报纸和杂志的地址,逐个写信寄过去。


我在信上首先进行自我介绍:我是上海市长江中小企业经济技术公司的总经理、上海市中小企业研究会会长以及上海市集体经济研究会会长;此外,我还是《中小企业报》的总编以及上海翻译出版公司《创业者文摘》编辑部的特约编辑。接着,我告诉他们,我正在写一组有关中国的集体经济及乡镇企业经济情况的文章,顺便寄过去几篇,寻求发表意向。

我成功了!澳大利亚最具权威的经济类报纸《金融综述》(Financial Review)发表了我的两篇文章!收到报纸及400澳元稿费的那天我真的是高兴极了!感觉中,我已经到了澳大利亚,而且正在做着我想做的事。

这是一个好兆头!



而且,这一成功给我以信心——没人想过的问题,或者是想象中根本不可能的事,只要你相信自己,其实也是有可能的。If you think you can, you can。


(未完待续)






栏目信息:

《澳洲梦》 作者:金凯平

澳中集团董事局主席

全球财富精英俱乐部会长

曾任澳大利亚维州政府民族企业顾问12年

澳大利亚华人财富基金会会长

著有四本畅销书:《澳洲梦》、《中国人在澳洲做地主》、《中国贸易指南》(英文)和《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谈判》(英文)。


朗读者:卓兰



01

投资资讯| 大型土地开发项目「云锦华庭」澳洲本地市场反响热烈,仍有少量土地为国内投资人保留

02

这是1个人激荡30年的创业史,这是1000个人30年的风雨相随……“你好,金凯平。我跨越整个太平洋来见你。” 

03

咄咄怪事| 我在澳洲买了套别墅,结果被流浪汉住了进去!

04

有声书| 《澳洲梦》 前言:梦开始的地方——最难忘到达澳洲的第一天



注:本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联系编辑并注明出处


编辑:Esme

Comments